详情
美国施加的次级制裁,将成为“回旋镖效应”的危险前兆
财经投资观察网
更新日期:2025-07-20 07:18:48

500

500

500

500

.

最近,面对俄乌和谈迟迟没有进展的僵局,恼羞成怒的特朗普先是给俄罗斯下了 50 天内达成和平协议的 "最后通牒",威胁征收 100% 关税。但这道通牒更像是对空气喊话,因为从俄乌战争开打至今,美西方已对俄实施上万项制裁,美俄两国贸易量早已趋近于零。于是,白宫便将矛头转向第三方,对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加征 “次级关税”,税率同样为 100%。用美国商务部长的话说,这次的“次级制裁”,主要针对与俄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征收的关税甚至可能高达 500%。目的就是想通过惩罚俄罗斯的贸易伙伴,迫使俄罗斯回到谈判桌。

.

那么,何谓次级制裁呢?次级制裁是美国推行单边霸权的重要工具,其本质是将美国国内法凌驾于国际法之上。它要求第三国不得与美国认定的 "敌对国家" 做生意,同时限制使用美元结算体系,一旦违反,相关国家或企业将面临美国的金融限制、市场禁入等严厉处罚。华为孟晚舟案、中兴案等国际社会熟知的事件,都与这类制裁密切相关。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又将这一手段升级为 "次级关税",即通过加征惩罚性关税向第三方施压。今年年初,这一政策已率先用于委内瑞拉、伊朗等国,如今又瞄准俄罗斯,而首当其冲的就是俄罗斯石油两个最大买家 :中国和印度。

.

但美国显然高估了次级制裁的威慑力,也低估了市场的理性选择。面对每桶比国际市价低 10 到 15 美元的俄罗斯原油,经济上的划算早已超越政治层面的站队考量。中国凭借完善的输油管道网络和日趋成熟的人民币结算体系,将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控制在总需求的十分之一,既保障了能源安全,又避免了过度依赖;印度虽然更依赖俄罗斯石油,却也想出了巧妙的中转贸易和货币互换办法,通过与阿联酋建立的 “迪拉姆 - 卢比” 结算机制,完成了 120 亿美元的俄罗斯原油交易。中印这两个亚洲大国应对美国制裁的方式虽有不同,却在无形中形成了抵抗制裁的联合阵线。这不是因为两国意识形态一致,而是市场自发产生的生存智慧。

.

更让美国始料未及的是,制裁压力反而成为推动非美元结算体系的“催化剂”,促使“能源人民币”强势崛起。美国威胁切断传统贸易通道,中国却加快了用本币结算能源的步伐。俄罗斯卖给中国的石油,超过一半是用人民币结账;沙特对中国出口的石油,近三成采用人民币计价;就连印度央行也破例允许用人民币储备购买俄罗斯石油。更具讽刺意味的是,那些长期被西方疏远的主要产油国,纷纷加入了这个新体系。上海原油期货的日均交易量,不知不觉间已达到迪拜市场的两倍多。这些变化绝非偶然,当美国用“切断美元通道”威胁全球时,各国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必然会寻找替代方案。2025 年一季度,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覆盖 128 个国家,交易规模同比增长 42%,这正是各国避险需求的直接体现。连美国业内人士也不得不承认,石油美元的垄断链条正在被拦腰截断。

.

在美国制裁的催化下,能源权力的天平也在悄然发生倾斜。中国和印度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首次以“买家联盟”的身份,迫使沙特降低对亚洲的溢价。阿联酋还推出了用人民币计价的期货合约。物流方面也有新突破,北极航道的液化天然气运输量增长了四成,中俄共建的“冰上丝绸之路”正在改写全球能源运输的版图。与此同时,中国对稀土出口的精准管控,犹如一把利刃,卡住了美国页岩油生产的脖子,致使部分页岩油产区的产量出现下滑,让美国页岩油产业感受到了切肤之痛。这些种种变化相互叠加,正在瓦解美国主导的能源霸权基础。

.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当前,石油贸易中用美元结算的比例日益减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显示,2025 年第一季度,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降至 57.7%,为 1995 年有统计以来的最低水平。此外,美国页岩油的成本优势不断萎缩。据测算,2024 年美国页岩油部分区域的盈亏平衡价达到每桶 66 美元,竞争优势大不如前。与此同时,上海合作组织的跨境能源本币结算框架、金砖国家筹建的铀资源银行等新机制正在逐步成型。这些因制裁催生的新机制,正在重塑国际能源体系的新格局,使国际能源规则的制定权逐渐从西方流向东方。

.

历史总是充满反讽:当美国官员还在为次级制裁的威慑力沾沾自喜时,新加坡港的油轮正把俄罗斯原油卸进用人民币结算的储油罐,而新德里的特使正启程飞往北京,商量两国联合采购能源的事宜。美国企图通过制裁巩固自己的能源霸权,却意外触发了地缘权力的重大转变。特朗普这记挥向俄罗斯及俄罗斯贸易伙伴的制裁重拳,很可能像回旋镖,最终重重的打在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