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愈來愈多人重視生活質素,而非單純希望活得長久,可見社會對長壽的傳統觀念正逐步轉變。若想實現理想的退休生活,應學懂平衡「身」、「心」及「財富」三方面的健康,其中要達到「財務健康」,即個人財政能力足以支持其理想生活方式,除要建立長期穩定收入,亦不要忽略分散投資的重要。
明報記者 袁國守
宏利上周公布《宏利亞洲康健調查2025》,顯示大部分受訪者不再單純追求活得長久或遠離病痛,而是更重視按個人意願活出理想人生,強調獨立自主、有目標及富有意義的生活體驗。
該調查於今年1月至2月期間進行,涵蓋9個亞洲市場,包括中國內地、香港、台灣、日本、新加坡、越南、印尼、菲律賓及馬來西亞,並收集超過9000名年齡介乎25至60歲以上受訪者的意見,當中包括1000名年滿25歲以上的香港成年人。
調查顯示,77%的受訪者認為,健康的真正意義在於「能自主生活,做自己重視的事」,他們更重視活得有意義,而非單純活得長久。不少受訪者表示,寧願活到75歲但過得充實,也不願活到80歲卻過得平凡,反映出大眾對長壽的傳統觀念正逐步轉變。
宏利香港及澳門首席市場總監林沛指出,要實現理想的晚年生活,關鍵在於培養身體、財務與心理三方面的韌力,並有穩固的家庭支援作後盾。她又稱,調查顯示,雖然受訪者預期健康問題會在67歲後才出現,但他們表示,平均早在39歲起便可能出現健康問題。當中預計開支上升最多的三個範疇分別為藥物(43%)、重大疾病及手術(37%)及活動能力支援(35%)。為了在晚年時維持生活所需,91%的受訪者表示願意調整生活方式,例如減少水電煤開支、選擇更實惠的膳食,或考慮跨境就醫。此外,心理健康與家庭關係亦同樣重要,83%受訪者認為,家庭支援對心理健康至關重要,77%則認為心理健康與長壽息息相關。
單靠現金不足以維持財務獨立
此外,調查結果反映大眾必須及早建立全方位的韌力,在平衡「身」、「心」及「財富」三方面健康的同時,積極維繫穩固的家庭關係。另外,61%的受訪者認為保險對維持身體健康有正面影響,突顯充足保障的重要。林沛指出,愈來愈多港人重新思考「活得好」的意義,不只追求活得長久,更重視活得有目標、有自主生活,並擁有內心的平和,這實在令人鼓舞。她表示,該公司深信,生活的質與量並非二選一,隨着大眾在生活方式與財務選擇上作出不同取捨,對靈活財務規劃與專業支援的需求亦持續上升。
隨着市民愈加意識到財務健康與長壽之間的密切關係,調查顯示,建立長期穩定的收入來源,對實現理想退休生活至關重要。43%的受訪者期望退休金計劃供應商所提供的服務有助於確保穩定收入,36%期望其帶來長線投資增值,另有32%則希望藉此獲得抗通脹的保障。
儘管大多數(70%)的受訪者認為財務健康是活得長久的關鍵因素,但仍有52%擔心退休儲備可能不足。宏利香港及澳門退休業務部主管何精怡表示,大眾普遍抱持「現金為王」的心態。調查發現,在整體儲蓄與投資組合中(不包括物業),現金在流動資產中的佔比達45%,而年齡介乎25至34歲的年輕人所持比例更高,達到53%;在退休準備方面,55%的受訪者仍視現金為首要資產,其次為退休金計劃(31%)。何精怡提醒,雖然現金能帶來一定的安全感,但單靠現金並不足以維持財務獨立或高質素退休生活。
應多元化投資分散風險
另外,何精怡指出,62%有專業理財顧問協助的受訪者表示,有信心能累積足夠的退休儲備,而沒有專業顧問的受訪者只有29%有此信心。她還強調,分散投資的重要性尚未成為大眾的首要考量,僅有30%的受訪者會主動優先考慮投資多元化,這可能削弱他們建立可持續退休財富的能力,也難以有效應對通脹風險。
何精怡認為,做好分散投資十分重要,因有助分散風險。她指出,好多強積金參與者的投資組合側重於一兩隻基金,假如市場波動,回報會受到影響。她認為,年輕人可按個人的風險承受程度,將資金投放在不同的基金選項,當市况好時,宜投資多點於股票基金,使上升潛力達到最高。至於「中間」年紀的,何精怡認為應選較穩陣的基金選項,而將近退休,則宜選低風險選項如一些提供穩定收入的基金,例如「宏利MPF退休收益基金」。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