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1/6图片工作室
时隔10年,再次召开的第五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让「城市」这一空间载体,再次成为宏观经济的话题主角。「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动能转换」「城市结构优化」「都市圈」「城市群」等热词为城市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跨过了「建设就能扩张、扩张就能增长」的「确定性时代」,城市发展已经转向了「建设不一定能扩张,扩张也不一定带来增长」的「不确定性」时代。
正值十五五即将开启的前夕,未来5-10年,城市的发展将有什么样的逻辑转换呢?我们首先需要从当前时代的发展逻辑中窥见城市的发展规律转换。
01
关键五年,承上启下
当时光的指针拨向2025年,我们正站在一个重要历史节点的门槛上。
「十四五」规划即将迎来收官,而各地早已悄然启动了面向未来五年的「十五五」规划(2026-2030年)的宏大编制工程。这并非一次常规的周期性政策擘画,而是一场关乎未来的深刻变革。
2035年,是中国设定好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点,这意味着从2026至2030年的这五年,将是连接当下与未来的「黄金五年」,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一程。
▼
2026-2030年,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五年
(来源:图虫创意)
为何要赋予「十五五」如此重大的历史意义?其背后的逻辑,植根于我们时代最深刻的几股变革力量的交汇与共振。这是一个科技革命、产业迭代、能源转型与全球格局重塑同步发生的时代。
对于中国的城市而言,这五年将是一场大考,考验的不仅是发展的速度,更是发展的智慧;不仅是规模的扩张,更是模式的跃迁。
那些依旧沉湎于传统工业时代思维的城市,可能会在这场历史性的「频道切换」中错失良机,甚至蒙受惨重的损失。
相反,那些能够敏锐捕捉并深刻理解新时代下「城-人-产」关系演变的城市,则将抓住机遇,脱颖而出,成为引领未来的新势力。
▼
城市深刻理解「城-人-产」关系演变,
才能抓住机遇,脱颖而出
(来源:图虫创意)
因此,在「十五五」规划即将拉开帷幕之际,我们有必要对未来五到十年间城市发展的核心逻辑进行一次系统性的前瞻与判断。特别是要关注那些与过去截然不同,甚至在底层逻辑上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迭代的城市发展新趋势。
本文将剖析「十五五」时期城市发展面临的三大时代背景,并据此提出未来城市竞争格局中至关重要的三大演变趋势,为理解和把握未来的城市发展提供一份深度思考的蓝图。
01
时代背景的深刻变革——
为何「十五五」是决定性转折点
「十五五」时期的特殊重要性,源于三大核心驱动力的叠加共振。
这三大驱动力分别是:技术范式的革命性突破、产业逻辑的颠覆性重塑,以及城市发展机遇的结构性洗牌。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变数与机遇的「乱世」,一个呼唤英雄与创新者的时代。
▼
「十五五」将是产业逻辑重塑、升级的重要转折期
(来源:图虫创意)
1. 科技井喷的前夜——技术迭代的关键爆发期
我们正处在一个科技突破集中兑现的前夕。「十五五」时期之所以关键,首要原因在于它将是科技迭代的一个关键性「爆发期」。
这一判断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多个前沿领域的突破性技术正同步迈向成熟期,并与全球竞争格局的重构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形成了强大的叠加效应。
在过去的几年中,全球科技领域已经清晰地呈现出一种「井喷前夜」的状态。
从颠覆算力基础的量子计算,到重构能源格局的新能源技术;从探索人类认知边界的脑机接口,到引领生命科学革命的生物技术;
再到已经深刻影响社会方方面面的人工智能(AI)与作为数字时代基石的半导体产业,这些领域的技术突破正在以集群化的方式涌现。
▼
全球科技领域呈现「井喷前夜」的状态
它们不再是孤立的点状创新,而是形成了一张相互关联、相互催化的技术网络。
如果说过去的五年是这些技术从理论走向原型、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预热期」,那么未来的五年,即「十五五」期间,将是这些技术从「样品」走向「产品」,从「盆景」走向「风景」的,一个大规模、加速化的产业落地时期。
这种集中爆发的态势,意味着技术的进步不再是线性的、平滑的,而是指数级的、颠覆性的。
它将系统性地改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社会结构,并直接决定了未来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一个城市能否抓住这一波技术红利,将直接影响其未来十年的发展轨迹。
▼
「十五五」将直接决定未来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2. 产业逻辑的全面重塑——从「重工业思维」到「科技时代思维」
「十五五」时期的第二个关键特征,是它将成为产业逻辑被深刻重塑与升级的重要转折期。当前时代最核心的一个变化,就是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场从「重工业时代」向「科技时代」的宏大迁徙。
我们正好处在这个「频道切换」的关键隘口,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重工业思维与科技思维正在激烈地碰撞。
▼
旧时代的重工业设施退出历史舞台,
重工业思维也到了翻新的时刻
这种碰撞直接影响了产业发展的底层逻辑和城市吸引产业的根本方式。
旧的「重工业思维」,其创新模式可以被形象地概括为「在深山里」「闷着头」「憋成果」。
这是一种内向、封闭、依赖大规模固定资产投入和标准化流程的模式。它强调的是纪律、规模和成本控制,创新的发生地往往是远离都市喧嚣的大型厂区和封闭的研发中心。
▼
日本筑波科学城。远离东京,地处山脚下的筑波,
对日本的智能时代并未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来源:网络开放平台)
新的「科技思维」,则展现出一幅截然不同的创新图景:「在都市里」「跨学科」「多交流」。
科技创新的样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新的火花,更多地迸发于思想的碰撞和信息的交融之中。
科研人员的角色,正在从那个埋首于实验室的孤独探索者,切换到可以在咖啡厅里与不同领域的专家进行头脑风暴的「连接者」。这种模式强调的是开放、协同、以及对知识和人才的高度聚合。
▼
有「硅环岛」之称的东伦敦科技城,
随处可见的「咖啡厅创新」场景
这远不止是对行业认知和招商引资方法的简单调整,而是对当前时代「城市-人才-产业」三者之间内在关系的敏锐捕捉能力的终极考验。
那些思维中还带有深刻「工业时代烙印」的城市,若不能及时完成思维的升级,将会在即将全面到来的科技时代乃至未来的智能时代中,因无法匹配新的产业生态而蒙受惨重的损失,并与整个时代的历史机遇失之交臂。
▼
不论是美国锈带,还是德国鲁尔,
那些辉煌不再的重工业前霸主们,
转型困难的关键都是产业思维的升级
(来源:图虫创意)
反之,那些能够深刻洞察并真正理解科技时代产业逻辑与人才逻辑的城市,将能迅速构建起吸引创新要素的强大引力场,从而在新一轮的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
3. 城市机遇的洗牌时刻——「乱世出英雄」
「十五五」的第三个关键属性,在于它将开启城市发展机遇的新一轮「打乱重来」,一个「乱世出英雄」的时期。这里所说的「乱世」,并非指社会动荡,而是指当前多重深刻的变革力量正在叠加共振,形成一股强大的解构与重构的合力。
具体来看,这股合力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技术革命正在颠覆传统的产业逻辑,重写价值创造的规则。
▼
技术革命正在颠覆产业逻辑
(来源:图虫创意)
碳中和目标正在重塑全球的能源版图,赋予新能源禀赋地区前所未有的战略地位。
人口结构的深刻变化(如老龄化、少子化)正在倒逼城市治理体系进行系统性升级,从关注增长转向关注品质与福祉。
全球化的裂变与重构正在改变区域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与韧性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
全球化裂变重构区域竞争格局
(来源:图虫创意)
在这些力量的共同作用下,传统城市赖以成功的发展模式将面临系统性的挑战。过去依靠区位、资源或规模等「静态优势」的城市,其护城河正在被迅速侵蚀。
与此同时,一个巨大的机遇窗口也随之打开,那些具备敏捷应变能力、能够率先适应新规则的城市,将有机会实现「弯道超车」,甚至形成「新势力城市」对传统强市的颠覆性替代。
▼
对于时代机遇的把握与产业趋势的洞察,
决定了城市的命运
(来源:图虫创意)
这场系统性的重构,将导致城市竞争呈现出三大鲜明的特征转换:
技术代差取代区位优势:一个城市是否掌握了关键的核心技术,远比它是否位于交通要道更为重要。
制度创新替代资源禀赋:一个城市是否拥有能够激发创新的制度环境(如高效的政务服务、灵活的监管沙盒、创新的投融资机制),远比它拥有多少矿产资源更为关键。
生态韧性战胜规模效应:一个城市是否构建了多元、协同、有弹性的产业生态和城市系统,远比它的人口与经济体量有多大更为根本。
▼
即便是人口只有50万量级的县城德清,
也因构建了地理信息产业车联网、低空经济等
互为支撑的产业生态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本质上,这场重构是城市发展范式从「要素驱动」向「规则驱动」的质变升级。在「要素驱动」的时代,竞争的核心是谁能拥有更多的土地、资本、劳动力和自然资源。
而在「规则驱动」的时代,竞争的核心是谁能定义和利用新的规则,包括技术标准、商业模式、治理框架和价值网络。
我们已经看到了鲜活的例证。安徽合肥,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中心城市,却凭借「核心大学+政府风投」的创新模式,精准捕捉了新兴产业的脉搏,实现了迅猛的跃升。
▼
合肥中科大俯瞰
(来源:图虫创意)
一些过去被视为能源匮乏的地区,则依靠其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等绿色能源优势,加上前瞻性的产业布局,一跃成为新能源产业版图中的「黑马城市」。
这些案例预示着,未来五年的城市发展,必将迎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剧烈的格局重构。
02
未来城市发展的三大趋势——
在新格局中如何制胜
基于上述对时代背景的判断,未来五到十年的城市发展逻辑将呈现出与过去截然不同的三大趋势。这三大趋势,既是挑战,也是路径,指引着城市如何在新的竞争格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赢得未来。
▼
发展趋势的变迁,已然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1. 趋势一:「枢纽」与「边缘」的边界消融与概念改写
在未来的城市功能版图中,第一个将被深刻改写的,是「枢纽」与「边缘」的传统概念。
过去,我们习惯于用地理中心、交通枢纽、行政级别等标尺来划分中心城市与边缘城市。但在新的发展逻辑下,这些传统的界限将逐渐模糊,甚至会出现一批原本被定义为「边缘」的城市,华丽变身为新时代的「枢纽」城市。
▼
偏居川南的宜宾,曾几何时拥有过白酒以外的标签?
如今却以新能源为代表的产业蓬勃发展,变边缘为枢纽
(来源:图虫创意)
这种枢纽与边缘传统界限加速消解的趋势,其根本动力正源自前文所述的技术突破与社会治理的叠加效应。这些效应系统性地削弱了传统意义上的「先天优势」,使得城市竞争进入了一个「规则重塑期」。
事实上,纵观历史,每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转换期,都必然伴随着这样的「规则重塑」。只不过,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有些「规则」因为其持久的有效性,被我们视为颠仆不破的「铁律」。
▼
技术革命使城市竞争进入「规则重塑期」
例如,地理位置因素。在欧亚大陆的陆上贸易繁盛时期,靠近交通节点的城市便能兴盛;当大航海时代来临,海上贸易的关键节点城市又站上了世界舞台的中央。
再比如,自然资源因素。工业革命早期,煤炭产地一夜暴富;进入石油时代后,石油产地又成了财富的代名词。
▼
山西朔州安太堡露天煤矿
(来源:图虫创意)
然而,随着科技时代的全面到来,这些曾经的「铁律」都将被颠覆——
旧优势的式微:那些坐拥地理、资源等「静态优势」的城市,再也不可能高枕无忧、「躺着赢」了。一个城市的价值,不再仅仅由其物理坐标或地下的矿藏所决定。
新优势的崛起:取而代之的,是那些更具流动性和创造性的「动态优势」。
拥有制度创新能力、能够为新经济提供沃土的城市;拥有生态弹性、能够应对外部冲击并快速恢复的城市;以及拥有强大资源拼接能力、能够将不同要素(技术、资本、人才、数据)高效整合起来的城市,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
具有流动性和创造性的城市,
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来源:图虫创意)
更具颠覆性的是,就连「资源」本身的定义,也正在被彻底刷新。
过去,煤炭、石油、矿产资源的丰富,是值得骄傲的资本。
现在,风能、太阳能、水能的充足,才是未来发展的真正本钱。
甚至,一些过去被视为无用之地的地理特征,如溶洞、废弃的井盐矿洞,如今都能因为其在储能产业(如压缩空气储能)中的独特应用,而摇身一变成为宝贵的「先天优势」。
▼
四川自贡,这个曾经的井盐之都,
留下的废弃盐矿洞们,竟然成为了盐穴储能的热土
(来源:图虫创意)
而这些新型能源和特殊地理资源的富集之地,往往正是传统意义上被视为「偏远」「边缘」的地方。但今天,这些地方正在批量涌现出一批新兴产业的「明星城市」。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十年之前几乎是难以想象的。
因此,未来的城市竞争,将不再是简单的规模与规模的对决,资源与资源的对撞。它将更像是一场「降维打击」:是「敏捷性」对「规模性」的胜利,是「生态韧性」对「资源罗列」的胜利。
▼
永远都在「整合国际新产业链」的义乌,
是敏捷城市的代表
(来源:图虫创意)
无论一个城市过去是枢纽还是边缘,在新时代下,都必须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
唯一的出路,是在一个更加广阔的「网络化协作」的产业生态系统中,找准自己那个不可或缺的、独特的生态位,成为宏大拼图中不可替代的一员。
2. 趋势二:「系统共生」压倒「单体博弈」
近年来,「大都市圈」「经济带」「统一大市场」等概念被频繁提及,跨区域的深度合作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持续推进,而最新一次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更是将都市圈的意义推上了高峰。
这背后隐藏着第二个深刻的趋势:作为复杂生态系统的城市集群,将完全取代单个的大城市,成为推动产业发展和参与国际博弈的最重要载体。
那种聚焦于单个大城市之间的GDP排位赛、为了争夺项目而进行同质化内耗式竞争的模式,已经是一种过时且落后的发展阶段,注定要被历史所遗弃。
未来的发展形态,将愈发以「集群」的面貌出现,其表现形式包括大都市圈、大区域、流域经济、经济带、经济走廊等等。
城市群内部的逻辑也正在发生质变,推动着城市群从「拼规模」转向「拼协同」。
从「物理联通」到「生态联通」:过去,城市群的建设更多地强调基础设施的「硬联通」,如修建更多的公路、铁路。
而现在,重点转向了产业、创新、服务、制度等方面的「软联通」,即从物理上的连接,走向一个真正功能互补、利益共享的「生态联通」。
▼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
(来源:图虫创意)
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科技走廊」,正是这种城市集群协作共生模式的一种重要体现。
无论是珠三角的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长三角的G60科创走廊、浙江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还是西部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这些「走廊」的本质都是在探索一种新的空间组织模式。仅在浙江省内,就已规划了至少八个不同层级的科技或科创走廊。
这种「线性集聚」(Linear Agglomeration)的空间组织模式,其核心智慧在于,它巧妙地破解了城市发展中「集中」与「扩散」的传统矛盾。
它通过一条高密度的创新轴线,将沿线的城市、园区、高校、院所等创新节点串联起来,既保留了创新要素高度集聚所带来的规模经济优势,又通过线性的空间形态,避免了单中心过度集聚所导致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商务成本高昂等「大城市病」的负面作用。
走廊模式仅仅是一种范例,其所昭示的是,未来的城市竞争,将不再是单个城市的「单科竞赛」,而是整个都市圈或城市群的「团体综合得分」。
▼
拼「谁的都市圈更强」将是未来主流
(来源:图虫创意)
一个城市的发展,将越来越深度地嵌入其所在的区域协作网络之中。在这个过程中,那些能够率先完成内部协同网络构建、形成高效分工与合作机制的区域,将获得领先其他区域一个时代的「代际优势」。
而身处其中的所有城市,无论大小,都将因为整个区域生态的繁荣而最终受益。
▼
苏州工业园
(来源:图虫创意)
3. 趋势三:「宁可偏科,也不平庸」——专业化生存的尖刀策略
随着工业化进入后期,以及科技时代对专业化分工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一个冷峻而现实的经济规律正变得愈发清晰:各种关键的生产要素,包括产业资源、顶尖人才、优质资本等,必然会呈现出向头部「极化」的趋势。
这种「赢者通吃」的现象,在智能技术进一步提升效率的当下,只会变得更加明显。
▼
深圳市坪山区比亚迪汽车总部
(来源:图虫创意)
我们将越来越频繁地看到一种景象:在某个产业领域,排名第一的企业「撑得吃不下」,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和利润,而从第二名往下的所有企业,都在为基本的生存空间而绞尽脑汁。
这种残酷的马太效应,在产业领域表现得愈发明显的同时,也正在深刻地投射到城市竞争的赛场上。
其背后的逻辑在于,宝贵的资源要素,只要不受强大的外力进行强行干预,就一定会遵循市场规律,持续且加速地向那些已经建立起优势的头部领域(无论是企业还是城市)集中。
面对这样的大势,城市必须进行一次深刻的战略思维转变:即从过去争做「全能型选手」,转变为努力成为「单项冠军」。
▼
「隐形冠军」——昆山小核酸产业
跑在时代前列的城市,正在不约而同地遵循这样一个战略路径:首先精心谋划「赛道分化」,即找到一个极具潜力但尚未形成绝对垄断的细分赛道;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实现「赢者通吃」,在该赛道内建立起无可撼动的领先地位。
这一战略思维的转变,在区域化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当一个城市被纳入一个更大的城市群协作网络时,它的价值不再取决于它是否「五脏俱全」,而在于它是否拥有独特的「一技之长」。因此,「精准卡位」比「面面俱到」更具战略价值。
现实中的先行者已经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案例:
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并没有盲目追求产业的全面开花,而是牢牢抓住了自身的能源优势,在风、光、氢、储等新能源领域进行了巨额投资,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亮眼成绩,成为了该领域的执牛耳者。
▼
鄂尔多斯风力发电
(来源:图虫创意)
江苏常州,地处长三角这一中国经济最发达、竞争最激烈的腹地,强手如林。但常州没有选择面面俱到,而是认准了动力电池这一赛道,「死磕」到底,最终硬是在巨头环伺中杀出一条血路,成为闻名遐迩的「新能源之都」。
这些案例证明,未来城市竞争的本质,将是一场「生态位卡位战」。那些敢于在认准的战略方向上「孤注一掷」的城市,反而最有可能在某个超级细分赛道上,建立起又深又宽的「护城河」。
▼
常州经济开发区
(来源:图虫创意)
最终,他们可以通过在这一垂直领域的绝对优势,实现「以点带面」式的跨越式发展,带动整个城市能级的跃升。
在这种全新的发展逻辑之下,「偏科」不再是一个需要被纠正的缺陷,恰恰相反,它是一种能够穿透「红海竞争」的、最锋利的尖刀策略。平庸和同质化,才是未来城市发展中最危险的陷阱。
03
结语
「十五五」,一个承载着特殊历史使命的五年,正向我们走来。它所开启的,将是一个由科技革命、产业重塑和规则变革所定义的新时代。在这个时代,城市发展的旧有地图正在失效,新的航道正在被开辟。
▼
国之重器——
位于松山湖科学城的中国散裂中子源
(来源:图虫创意)
审视当下去过去,三大趋势清晰地勾勒出了未来的轮廓:
传统的枢纽与边缘关系将被彻底改写,拥有动态优势的敏捷型城市将迎来机遇;单打独斗的单体博弈将被区域性的系统共生所取代,协同将成为发展的最强音;而「大而全」的平庸发展模式将被淘汰,「小而美」的「偏科」式专业化生存将成为赢得未来的不二法门。
对于所有城市决策者、规划者和建设者而言,深刻理解并主动顺应这些趋势,完成从「要素思维」到「生态思维」、从「规模崇拜」到「利基战略」的转变,将是未来五年最重要的功课。
历史的机遇,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头脑。让我们共同期待,并积极塑造中国城市更加智慧、坚韧和繁荣的未来。